林园“爱上护肤”,“重仓”债券有何玄机? 天天快看
2023-03-23 07:14:56 华尔街见闻

中国股票投资人中,林园身上一直披着“神话”级外衣。

他属于自学成才,投资体系自成一体,从民间牛散变身为私募基金经理。

按照他个人的说法, 早在1993年——中国股市刚刚诞生之际,他就开始全球投资,并帮助大型家族投资中国股市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林园的财富积累一直是投资圈热议焦点。

然而,自2021年起林园开始遭遇逆风,部分产品的净值曲线并未逆势上蹿。同时间,他产品重仓的身影开始消失。

资事堂获得一份林园投资运作报告显示,他“投资起家”的资产并未改变,一些操作细节值得咀嚼。

投资“嘴巴生意”

截至2023年2月末,林园产品的股票布局均与“嘴巴生意”有关。(如上图)按行业划分,医药生物、食品饮料的占比分别达到49.05%和35.79%,另有近15个点农林牧渔的配置。

如此集中持仓的手法下,林园对两类股票采取“轻仓”模式,即非银金融股、美容护理股,持仓比例均不及1个点。

林园“隐身”超一年

不同以往的是:如今,林园的公开投资痕迹难觅。

A股上市公司前十大股东的动态信息中,自2021年四季度末起,林园的产品就开始消失于大股东列表中。

此前,林园产品经常“集体进攻”一家上市公司。

比如:2021年三季度,林园四只产品位列金龙鱼前十大股东名单。

再如:2020年二季度,片仔癀十大股东中有三只林园投资产品的身影。

在这之前,林园经常谈及持有贵州茅台,买医药股则“买整个产业链”等,甚至发表一些“出格”的言论。

资事堂发现:林园的隐身与其私募内部变化有关,包括引入多位高管人才,协助其打理外部受托资产。林园产品净值压力或是另一个诱因。

林园之所以在市场“敢言”,与其历史净值涨幅迅猛有关,但业绩神话开始消失。

过去一年(截至2023年2月末),他的产品净值跌幅接近6个点,跑输同期沪深300指数。

倒回至2021年,他的产品净值涨幅虽然跑赢沪深300指数,但依然录得负收益。

“重仓”债券有何玄机?

林园产品月报中,有一处细节值得咀嚼。

“(该产品)重仓行业是食品饮料、医药以及债券等。”他向持有人如此披露。

截至2023年2月末,林园产品债券投资比例“仅”有6.03%,远远低于食品饮料和医药的投资比重,也低于其他股票所属行业的配置比例。

林园所谓的“重仓”,有何潜台词?

实际上,2019年末A股指数反弹之年,林园曾表态对可债券资产的看好。

股市“熊末牛初”阶段,市场总有一批投资人押注可转债。

当时,林园指出:买可转债“进可攻退可守”,能发可转债的公司本身要求近三年净资产利润率平均在10%以上,公司质地在上市公司群体中较高,且可转债本身有一个票息。

公开信息中,林园曾对2007年的一笔可转债投资颇为自豪。

据悉,2007年林园通过QFII渠道投资招商银行可转债,初始成本是1000万美元,这笔投资最终收益高达1200%-1300%。 

这可谓收获颇丰。

2020年,林园在一场公开演讲中称,“这个时候以静制动,我现在基本不买股票只买可债券。(当下)可债券机会是多少年不遇,可债券净资产收益率都是9%,发可债券的公司至少证监会给你把了关。”

2021年1月,林园举牌可转债的信息也曝光于市场。

当时,他买入了华体照明、纵横通信的转债,并对媒体表示,购买一篮子转债主要是满足基金配置需求,但整体思路不能对外透露。

股市“大病初愈”

2022年末,林园曾写道:我们只需要富一次,宁可错过,不要做错,我们要理解正确的事都是困难的。回顾这两年的市场行情,要意识到涨涨跌跌是市场正常状态,我们在投资中要坚信价值、保持耐心,守得云开见天明。

转眼至2023年,林园的操作依然显示出谨慎,与其公开演讲的大胆风格,有些许不同。

林园在运作报告中指出:虽然导致2022年大跌的因素出现了逆转,但我们要清醒认识到一个大病初愈的人恢复如初是需要时间的,所以在操作上我们维持惯有的谨慎,乐观的同时保留敬畏和耐心!

他还补充道:短期的市场波动不会影响我们长期的观点,努力通过组合配置让收益和回撤达到平衡;当安全垫足够丰厚的时候我们会尊重和顺应股市波动的规律。

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。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,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、财务状况或需要。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。据此投资,责任自负。
相关新闻: